1)第四十节 水库三日谈 四_中华大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兰,史从文稍事休息,乘坐马车去往函谷关。wWW、qb5、Com//作为的暗线,他在廉政战线的名气远远不如他在考古界的名气。一提到史从文,考古界都知道这是黄河文明的专家,这次黄土高原之行,他是一份考古报之托做一份陕西古城的调查。这件事,对史从文来说既容易办,有乐意办,在轻松办完之后还能得到不少奖励,何乐而不为呢。

  与以往调查不同的是,这次史从文不光要调查记录黄河文明遗址,还要同时将流域内的水土治理情况记录在案。黄土高原目前的样子与黄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黄河流经黄土高原,与黄土高原的侵蚀具有密切的关系。

  在史从文的眼里,即便是黄河的干流也不是没有侵蚀的。化胡村以西三十里就是河曲县城,有些现象还是耐人寻味。河曲县旧城由黄河中取水的坡道,一再向下延伸,引起史从文的注意。

  河曲县城位于高原,城中缺水,须由黄河汲引。当河曲县城初建时,取水的坡道不长,还感受不到困难。取水坡道一再向下伸延,取水成了艰巨的任务。后来河曲县县城的迁徙,不能与此无关。寒风中的取水道,并不因为历史的不同有太大差异,都是一色的土黄,不过分成了很多段,每一段都代表找一个漫长的岁月,看上去像是一个极长的蜈蚣,在寒风中颤抖。

 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现象?显然是黄河地下切使河谷更为深邃。河对岸的汾阴县没有由河中取水地问题。汾阴县的问题,不是黄河的下切。而是黄河的侧蚀。

  明代汾阴县的长城是由其东北偏关县伸延过来的,并不是筑到黄河岸上即告终止。而是顺着黄河向下游筑去,直筑到其南的巡镇。就是这一段长城,到现在已多残毁不全,相当多地部分都是被河水冲毁的。当时筑长城于黄河岸边,是为了易于防守,当然筑于近水的地方。既近于河水,因而就被河水侧蚀掉了。

  这样的下切和侧蚀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是相当多的。道元在中曾经说过:“(汾)水南有长阜,背汾带河,阜长四五里,广二里余,高十丈,汾水历其阴,西入河”。

  从汉武帝时起,就在这里祭祀后土。汉武帝还作了一首,叙述他在汾水中乘船的经历。以后许多王朝都踵行故事。相继在这里祭祀后土。这么大的汾阴县,竟然陆续为黄河侧蚀掉了。

  汾阴县的南侧黄河岸边建筑一座楼台,取义汉武帝的,称为秋风楼。秋风楼经过改建,楼址也有移动。风景仿佛依旧,河岸已远非旧迹。近年在河水中淘出北宋时祭后土地诏书刻石。刻石很高大,为一代制。其没水处距现在河边很远。可以略知宋代河岸的所在,再往前溯,那时的河岸可能已在现在黄河的中间了。

  汾阴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3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